当前位置:首页 > 特色 > 正文内容

贵州千岛文化

2022-12-31 07:30:56特色1

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,除汉族而外,还有48个少数民族。汉族与少数民族之比,大约是31。少数民族中,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有苗族、布依族、侗族、土家族;十万以上的有彝族、仡佬族、水族、回族、白族;人口上万的有壮族、毛南族、瑶族、蒙古族、满族等。贵州是古代苗瑶、百越、氐羌和濮人四大族系交汇的地方,又是汉族移民较多的省,加之贵州地理环境的多样,山川的阻隔,历史上长期实行“土流并治”,各种民族文化在这里形成多元的复杂体系,构成一个绚丽多彩的文化长廊。各民族在迁徙、流动的过程中,逐渐形成“大杂居,小聚居”、“既杂居,又聚居”的分布状况。不同经济文化类型的民族,在贵州都找到了他们生存发展的空间,而且长期保持各自不同的文化。在贵州,就某一文化的局部区域而言,它与周围其他民族的文化显然不同,表现出“十里不同风”的特点,仿佛是一个“文化孤岛”。但从全省范围来看,这许许多多的“文化孤岛”,又显得千姿百态,融合成为“文化千岛”。这种多元文化的保存、共生的展示,不仅在国内,而且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罕见的,它给人类留下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。在其他地方早已消失的文化现象,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,在贵州延续下来,形成一条穿越时空的神秘隧道。一些古老的文化环境保存下来,成为鲜活的文化生态博物馆。长期形成的山乡异俗,显现出地域文化的鲜明特征。朵朵绚丽的民族文化之花,点缀在贵州高原,形成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。

贵州凯里地区民俗文化有哪些?

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是一种民间复式声乐,高低音错落有致,形式非常丰富。分为大歌(嘎老)、琵琶歌(嘎琵琶)、礼俗歌(嘎礼乡)、酒歌(嘎告)、踩堂歌(耶堂)、儿歌(嘎腊温)、笛子歌(嘎笛)七种,其他还有牛腿琴歌、去山歌等,礼俗歌中又包括拦路歌、夸赞歌、哭歌等。几乎每一种生活场景中,都存在一种歌的样式。多声部、无指挥、无伴奏是其主要特点。 大歌的演唱场合非常讲究,除平时训练外,在重大节日、集体交往或接待远方尊贵的客人时,才能在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鼓楼里演唱。所以侗族大歌又被称为“鼓楼大歌”。 侗族人对歌的依赖源于他们没有文字,他们靠歌声来传承历史、习俗,即使接受外来文化,也是以音乐的形式接受。这也使得他们较少受到外界文化的影响,相对独立地传承了自己的生活样式。 小知识:侗族大歌的结构一般由“果(组)”、“枚(首)”、“僧(段)”、“角(句)”来构成;类别分为声音大歌(侗语称“嘎所”)、柔声大歌(侗语称“嘎嘛”)、伦理大歌(侗语称“嘎想”)、叙事大歌(侗语称“嘎吉”),其中的声音大歌是最精华的部分,声音的标题常以昆虫鸟兽或季节时令的名称命名,如《蝉歌》、《知了歌》、《三月歌》等。 芦笙 古称卢沙,音色明亮浑厚,极富民族特色。是苗、侗、瑶、水、仡佬、傣等少数民族广泛流行的吹奏乐器。 芦笙共有六管,长短粗细不一,每根笙管底端的外侧开有按音孔,每管一音,每两、三根笙管上端合套竹管作为共鸣管,调节音量效果相当显著。其规格不同,管短者20厘米,长者可达2至3米。演奏时,两手拇指、食指、中指分别按左右两排管孔,口含吹嘴,吹吸均可发音。运用气息和舌尖动作变化,奏出各种颤音和震音。 传说:芦笙在苗族的祖先神告且和告当的古远时代就出现了。相传那时,告且和告当造出日月后,又从天公那里盗来谷种撒到地里,可惜播种的谷子收成很差,为了解忧,一次告且和告当从山上砍了六根白苦竹扎成一束,放在口中一吹发出了奇特的乐声。奇怪的是,地里的稻谷在竹管吹出的乐声中,长得十分茂盛,当年获得了大丰收。从此以后,苗家每逢喜庆的日子就吹芦笙
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

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,不作为商用, 版权归属原作者,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,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,我们将立即删除.

本文链接:http://qianxi168.com/ts/47298.html